【
儀表網 行業訪談】近日,第33屆中國國際測量控制與
儀器儀表展覽會在長沙國際會展中心落下帷幕。這場展會清晰展現了儀器儀表行業的創新活力與發展脈絡。儀表網有幸在展會現場專訪了安徽天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毛文章,深入探尋這家從單一儀器儀表廠家成長為跨行業多元化集團的發展密碼,以及其在智能化、國產化浪潮中如何實現從 “安徽制造” 到 “一帶一路” 出口的跨越。
安康天康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毛文章(左)接受儀表網的采訪
三階段跨越:從地方儀表廠到全球布局的成長之路
安徽天康集團的發展軌跡,是中國儀器儀表行業轉型升級的生動縮影。自1974年建成,以溫度儀表起家,從天長市的一家地方儀表廠起步,如今已成長為擁有30多家子公司、6000 余名員工的跨行業多元化集團,業務覆蓋儀表、線纜、醫療等多個領域,完成了從安徽制造到一帶一路出口的跨越。毛文章將這一跨越概括為三個關鍵階段。
第一階段是夯實制造基礎與技術筑基。 毛文章介紹,天康集團以溫度儀表為起點,始終專注技術打磨與品質提升,通過智能化改造為傳統儀表注入新動能,筑牢了從 “制造” 到 “智造” 的根基,逐步形成品牌優勢。
第二階段是解鎖市場壁壘。天康集團提前布局全球認證體系,拿下3C、TUV等多項認證,并從 “單純賣產品” 升級為 “技術 + 服務” 的整體定制化解決方案提供商,推動品牌影響力從國內走向國際。
第三階段則是乘 “一帶一路” 東風的揚帆出海。集團在中亞、東南亞、東歐、非洲等市場開疆擴土,完善海外渠道布局,目前產品已進入30多個國家,更在哈薩克斯坦、盧旺達等地實現本地化生產,精準滿足海外市場需求。
技術破局:智能化與國產化的雙重突破
在智能化與國產化替代的雙重機遇下,技術創新成為天康集團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毛文章提到天康集團主要實現了兩大技術破局:
一方面,用智改速度重塑制造體系。通過自主搭建的天康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自動化生產與智能化管理升級,使流量儀表、壓力儀表等產品的生產效率提升30%以上,智能化覆蓋率突破70%,完成從機械制造到智能工廠的躍遷。
另一方面,以硬核技術打破國外壟斷。例如,自主研發的高精度薄膜感溫芯片穩定性強、耐環境性能優異,可直接替代進口產品,解決了核心材料 “卡脖子” 問題;COT裂解爐產品能耐受1000℃以上高溫及氣體高沖刷環境,成功替代進口專用
熱電偶,突破了特殊工況下的技術限制。
對于未來,天康集團發展主要有以下三大方向:一是上天入海,攻關核電、深海、航空等極限環境下的高精度傳感器,在極端領域站穩腳跟;二是跨界突圍,研發醫用級高精度微型溫度傳感器,推動儀表技術向醫療健康領域跨界;三是集成革命,通過 “工業互聯網 + 多參數芯片技術” 破解高端集成芯片難題,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生態鏈。
三位一體創新:從研發到轉化的全鏈條賦能
持續的技術突破離不開系統化的創新體系。天康集團構建了 “三位一體” 的立體化創新路徑:
在研發平臺建設上,集團擁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安徽省智能化溫度儀表創新中心兩大核心平臺,同時設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科研工作站,形成完整的技術研發體系。
在創新激勵機制上,集團建立了 “允許試錯、寬容失敗” 的制度,通過專項基金支持、快速驗證通道和成果獎勵機制,鼓勵研發人員大膽突破,推動高質量創新。
在產學研合作上,集團聯合上海儀控所、中電科、合工大、安工大等科研院所,以及 ABB、霍利韋爾等國際知名企業深度協作,在計量儀表、工業芯片、DCS 系統等領域實現多項國產化突破。
這些創新成果正通過技術 “反哺效應” 實現多領域轉化:特殊合金工藝處理技術應用于新材料研發,使耐腐蝕保護套管壽命翻倍;模塊化智能檢測系統實現溫度變送器批量校驗;數控聯動及自動焊接工藝突破,顯著提升生產效率與加工精度。這些成果印證了天康集團“匠心制造、精益求精”的追求,推動產品向高端市場邁進,實現高附加值與市場占有率的雙增長。
天康集團展臺
本次展會上,天康集團重點展示了COT裂解爐專用熱電偶、加氫柔性多點熱電偶、高精度薄膜感溫芯片等領先產品,其測量精度、空間分辨率、穩定性均全面超越進口產品。
同時,集團提出的智能儀表解決方案通過物聯網集成技術,實現溫度、壓力、液位等關鍵參數的遠程實時監測,有效解決有線部署難題,顯著降低運維成本、減少非計劃停機,為客戶智能化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從單一儀器儀表廠家到跨行業多元化集團,從 “安徽制造” 到 “一帶一路” 全球布局,安徽天康集團的發展歷程,是中國儀器儀表行業以技術為刃、以創新為翼,不斷突破邊界、擁抱全球的生動實踐。正如毛文章所言,未來集團將繼續深耕技術積淀,挖掘行業新機遇,在儀器儀表行業的賽道上持續領跑,為產業升級與行業發展注入更多動能。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